明代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已御定为宫廷之印玺。到了清代,皇帝更是喜爱田黄石。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梦醒之后,觉得这是一个祥瑞之兆,但是却对“福寿田”三字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次日他在上朝之时,将梦境叙述出来让大臣们给自己圆梦。一位大臣听后连忙跪倒禀告,称“福寿田”三字应以“福州、寿山、田黄石”为解,玉皇大帝赐给皇上您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爷对自己的恩赐,从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礼中,乾隆皇帝都要在供案上供一块田黄石以祈求上苍保佑。足见乾隆对寿山田黄石的喜爱。现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宝田黄石三联玺就是乾隆的喜爱之物。这件三联玺是用产自福建寿山田坑的上等田黄石做成,其原石据记载,在康熙年间就来到了清宫,在库房里一待就是近百年。乾隆年间,机缘巧合这块石头被呈到了乾清宫,乾隆皇帝对其一见倾心,命工匠精心雕琢,于是乾隆三联玺就此诞生。后来,这件三联玺被末代皇帝溥仪缝在棉衣里带出了紫禁城,之后又随其辗转长春、远东、抚顺,直到抗美援朝时期,溥仪将这枚珍贵的田黄石三联玺捐献给了国家。
田黄印章昂贵而稀有。为了解其特性,避免错失,必须对田黄印章的用材,作科学之分析。 本照片之田黄印章为田黄王. 糸昂贵之田黄冻。 据云系当年末代皇帝溥仪赏玩之物。
经故宫古玉权威连少卿鉴定并亲自签名发证为:“163克. 淡柔黄色田黄石章。 整体为淡柔黄色,石质具田坑石特征。萝卜性,红筋明显,表面薄意纹饰佳,为清代晚期作品,具很高收藏价值。”《寿山石志》考证田黄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第三纪末期,寿山石矿的部分矿石受风雨剥蚀,自矿床分离而散落于溪旁基础岩石上,逐步被沙土覆盖,形成冲积性砂矿沉于田地中及河 滩下。田石埋于砂土中,日久天长,其表皮铁质酸化,致使石色外浓内淡,产生了色皮与“萝卜纹”等特征。田黄产于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寿山溪一段约8公里的溪流及溪旁水田的底下。
据新华网北京2014年12月11日,2014秋季拍卖会上,经清末民国大收藏家龚照瑗、龚心钊父子递藏的一件清代田黄印章经过多轮竞拍,以1500万元落槌,加佣金总成交价为1725万元。
此田黄印章质地纯正、体量硕大,总重量约148.8克,在存世田黄方章中极为少见。值得一提的是,在印章一侧落“龍石”边款。“龍石”即杨澥(1781-1850),江苏吴江人,号龙石,生于清代乾隆四十六年,精金石考据之学,嘉庆、道光年间在苏州众多篆刻家中独占鳌头,《墨林今话》评他为“江南第一手”,开创了“松陵印派”。
此田黄方章原配木匣,木匣上书“龚仰蘧用田黄章”,为清代龚照瑗旧藏。龚照瑗是清代著名外交家、收藏家龚心钊之父。龚心钊平生笃好文物,所藏印章超过2000余方,涵盖战国至六朝的铜、玉、石的官印和私印。
素有‘中华石帝’之称的寿山田黄石出产于福建福州寿山村,专指流经该村的8公里长的寿山溪及两侧田地中所产的独石中的一种,为寿山石主要产地—高山坑头附近几个矿脉经剥蚀、搬运和风化而成。据历史记载田黄始用于明代,清代时为皇族所重视而名声大噪,并开始有了‘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事实上,随着资源的减少和限制开采,一两优质田黄的价格在拍卖市场上足抵得上百两黄金。具有极高得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