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在刺桐公园散步,林荫中《山鬼》隐约可见;途经东海大街,与“马可波罗”、“郑和”擦肩而过;到省城出差,宽阔的五一广场上,毛主席巨像映入眼帘……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福州五一广场毛泽东像》 大理石 像高10.1米 1969年 杨振荣(主创)

我从来不曾想过,寻常生活中每每相逢的这些雕像,竟然都出自一位泉州雕塑家之手。有一天,当信息让我透亮时,我油然涌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古田主席园毛泽东像落成典礼盛况

不久前,与画家苏美伦先生茶叙,他谓前段完成了历时10个月的画作《汉唐雄风》之后,近来辍笔改捏泥塑,在自娱中调节身心。谈着谈着,他扯到了老朋友、雕塑家杨振荣,说他20来岁就干出件了得之事——主创福州五一广场的毛主席巨型雕像。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古田主席园壮丽景色

他这一说不打紧,却让我眼睛一亮,好似解开了一道谜团:几十年前,我就对省城的这一文化地标印象深刻,没想到,它还隐藏着“泉州元素”

苏先生见问,饶有兴趣地讲述了这段来历。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福州市五一广场毛泽东像作者杨振荣留影

1969年,神州赤县的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全国各地纷纷为伟大领袖建造巨型塑像,福建省会福州也不例外,将建造毛主席塑像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特地成立了“毛主席塑像敬建委员会”

斯时,建委会调集了全省数位雕塑高手,26岁的泉州人、任教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的青年教师杨振荣光荣入选。按照方案,毛主席塑像高度定为12.26米(毛主席的生日是12月26日)以“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全国标准姿态作为塑像的标准形象。杨振荣因为工作不久,被分配设计塑像的脚部。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福州五一广场毛泽东像创作过程

一个重要的变故让杨振荣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原定的12.26米塑像因为头部失真而没有通过验收,而军代表注意到杨振荣创作的一件一米多高的毛主席胸像惟妙惟肖,于是,一切另起炉灶,杨振荣担任10.1米毛主席塑像的主创,负责关键部位——头部和手部。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起草古田会议决议》 铜 210X156X120cm 1979年 杨振荣创作

小卒过河顶大车。从广州美院毕业仅4年的杨振荣,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充分施展他的创造才华:他从几百张毛主席相片中,筛选出76岁时的一张正侧面照,并对人物进行适当美化,减弱其老年人下眼皮下垂的特点。

根据“高瞻远瞩”的形象定位,在刻人物瞳孔的黑洞时,尽量虚化,刻得不那么明显,让人物目光的深邃得以体现。为了表现人物的崇高感,着力塑造人物魁梧的身材,人物头部与全身的比例调整到1:9……

经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为主任的军管会的审查,以杨振荣为主创的毛主席塑像被通过了。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杨振荣泥塑创作完成后与福建省博物馆领导同志、部分干部职员合影留念 1979年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历经50年的风风雨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塑像,至今仍然屹立在于山脚下、五一广场中央,依然是省城显眼的地标。作为主要创作者,这是杨振荣艺术生涯的闪光一页。

在往后的日子里,杨振荣又为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古田主席园、福建军区旧等地塑造了毛主席雕像,2014年《人民画报》“古田特刊”专门作了介绍。凡知情的泉州人,都对老乡争得的荣光感到自豪。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1979年,杨振荣在福建省博物馆大厅工作间隙

从苏先生口中得知,杨振荣在泉州也有不少作品。许是爱屋及乌,此后我便对杨先生的作品给予关注。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李贽塑像

它立于故居门前,表情特别耐人寻味。这位明末的大思想家,脸庞清癯,象是心忧天下,又象是恣意离经叛道、不屑趋炎附势。

眼神沉稳坚毅,是对伪道学的蔑视,是对摆脱专制束缚的渴望,是对心灵自由的向往,是对坚守真理和信念的执着……举世皆浊,唯我独醒,至道无为,童心最真……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杨振荣雕塑《李贽》

面对这尊塑像,滚滚红尘中的人们,可以尽情张开想象力,做多元深度的解读!因为这尊塑像,向来简陋不堪、被人颇有微词的李贽故居,平添了几许内涵与韵味。

令我感到亲切的是立于东海大街的马可波罗和郑和塑像。这两位历史名人,把泉州带给了世界,让世界拥抱了泉州。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马可波罗》 铸铜 像高 290cm 2001年 泉州市东海滨城 杨振荣

多少人从《马可波罗游记》,了解到泉州东方大港的繁华,多少人从郑和行香碑,了解了泉州对“七下西洋”壮举的贡献。有人说,马可波罗游记,引爆了西方世界对东方的向往,实为其后大航海时代的先声。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 铜、花岗石 像高340cm 泉州东海滨城 2005年 杨振荣

郑和“七下西洋”得以成功,相当程度是得益于宋元时代泉州先人建立的海丝网络。毫无疑问,他们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使泉州成为一座具有丰富积淀的文化名城。他们应该得到泉州的尊重与纪念。

十几年前,当泉州开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旅时,杨振荣受命,用雕塑表达了泉州心愿。

2005年7月11日,在中国第一个航海日之际,《郑和下西洋》铜像在泉州落成,新华社专门作出了报道。历史在这一刻,定格了这件作品的不凡意义。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杨振荣雕塑《矿工一家》

然而,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无缘得识杨先生。从苏先生那里知道,杨先生已经年逾古稀。自创作省会的毛主席塑像后,工作单位数次变动,最后落脚于省画院。

随着年事渐高,杨先生已减少奔波野外,从事第一线的雕塑工作,然而,一位具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是象战士那样向往奔赴疆场……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杨振荣雕塑《力(一)》、《力(二)》

我无语以对。在思绪翻涌之际,姑且写下一点文字,目的是吁请人们不要忘记了杨振荣。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杨振荣雕塑《永恒的春天》现场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青年时代冰心》 高200cm 1999年 杨振荣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新娘》(左上)、《惠安女》(左下)、《勤劳纪念碑》(右)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杨振荣雕塑《狮山》


原创文章作者:宇亮,图片内容来自《福建省画院三十周年美术精品库——杨振荣专刊》、《杨振荣雕塑——福建省画院作品集成》。尊重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三七二十艺 。

毛主席雕像背后的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