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双减”之下,基础教育如何提质增效?福州一中作了有益探索。学校实行分层辅导,提高学习效率,并结合学生兴趣发展爱好,引导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伴随“双减”落地,基础教育正在悄然形成新的环境和生态。福州一中初中部找准自身特色定位,在落实“双减”的同时,增强对学生的“针对性” 辅导,通过“精准”教学,化繁为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分层辅导,结合学生兴趣发展爱好,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在提质中落实“双减”,实现了增强课后服务效益、增强个性辅导效果的“双增”。
安排教师做“针对性”跟踪
一是实行“导师”制。这一制度侧重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学校安排资深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对特殊学生给予结对帮扶服务。教师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兴趣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通过师生真诚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二是实行线上跟踪。这一活动侧重于督促、指导。学校在假期,安排教师“一对多”主动联系学生,跟踪、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相应学业任务。
“面批”辅导增强“针对性”
福州一中历来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家长们担心的“放羊”相反,福州一中有具体举措保障“授之以渔”。这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面批”制。
“面批”制,即学科学法指导与心理辅导。每天中午午托时间,在集中用餐之后,每个年段都会安排各学科教师到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期间,每个老师都会针对所教学生暴露的学科问题,主动找来学生进行“面批”,就其作业、考试以及课堂笔记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沟通与点拨,同时就本学科的学法提出指导与建议,解决学生学科性、章节性的学困问题。
多渠道答疑增强针对性
没有了课外培训机构的“加餐”,孩子们是不是只能“听天由命”了?不,福州一中教师团队就在孩子们身边。
一是课间与课后答疑。这一方式侧重于解决具体问题,福州一中的教师团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欢迎学生课间、课后到办公室找老师解答疑难,所以,各年段办公室的人气总是爆棚,学生的胆识与学识共同成长。
二是网络答疑。这一方式侧重于解决具体问题。科任教师都加入班级家长群,学生在家学习时,疑难问题可以在群里直接请教某学科老师,老师留意到之后,会第一时间以书写拍照、语音或视频讲解的方式进行解答。
三是作业答疑。学校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基础上,加强作业设计和批改,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与解答。鼓励学生在日常作业中,以书面方式留下学科问题,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就其问题做出书面回答,并做延拓指导。
分层辅导,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路径
福州一中初中部是由福州市教育局根据小学毕业考成绩进行均衡分班,针对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学习差异大的现象,学校全面推行校本作业,充分贯彻落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积极推行分层、弹性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作业设计,利用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现场分层作业辅导,消化部分书面作业,减轻作业负担,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的学习路径。
学校的具体做法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鸣阳学堂”,拓展学习空间,重点进行拔尖创新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针对中游学生制定发展性目标,在巩固双基的同时,着重开发他们的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效,力争上游;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夯实,为他们打牢基础、增强信心,引导他们取得力所能及的进步。
针对性发展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福州一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无体艺、不福一”,健体怡情是福州一中育人八大支柱之一,体育和艺术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充分挖掘体艺教育优势,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学校通过强化师资配备、小班化教学等措施,设啦啦操、街舞、舞蹈、京剧、合唱、素描色彩、书画文创、武术、排球、篮球、田径等多种体育艺术兴趣团队,并保障学生每日一小时体育锻炼,发展学生的兴趣,挖掘个体潜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除此之外,学校鼓励学生的多元兴趣发展,组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观鸟、天文等多学科种类兴趣团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兴趣活动,创设平台、拓宽视野,激发孩子的潜能,引导学生特色发展。(作者为福州一中校长)
来源:福州一中